长江以北首次发现良渚文化聚落

20163413242296.jpg

  经过南京博物院4年多的考古发掘,位于兴化、东台交界处的蒋庄遗址初露真容,这是一处良渚时期的文化遗存,从距今约5000年起,先民们在此生活了千年左右。2月28日,来自全国的20余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进行论证,认定此次考古意义重大,不仅突破了良渚文化北不过长江的传统学术观点,而且首次大量出土良渚时期先民骨骼,通过现代科学检测,那些隐藏在骨骼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有望被破解。

  考古现场目前仍保留着一片良渚文化晚期墓地,墓穴仅比一人稍大,多数墓穴里人骨保存较为完好,有些墓穴里则只有堆放的白色碎块。考古领队、南博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,白色碎块是焚烧后的骨骼,考古学上称为“烧骨葬”。目前已经清理了280座墓地,时间贯穿了整个良渚文化时期。出土的文物包括玉璧、玉琮、石钺、陶鼎和骨制鱼钩等近1200件文物。值得一提的是,男性使用的石钺、锛与女性使用的陶纺轮都没在同一座墓葬中出现,体现出性别与社会分工的关系。

  出土的文物同样令人惊喜,直径约20厘米的玉璧闪着绿莹莹的光芒,像新的一样;石制的锛、刀和箭头经抛光,像玉器一样光滑。此外,这里出土的陶器除鼎足外,其它器物在一千年间与300公里外杭州的良渚文化核心区基本同步,良渚文明的辐射力可见一斑。

 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告诉记者,如今,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,有城墙、水利工程、农业区和贵族墓地的良渚古城,已是个早期国家。与夏商周文明以青铜为代表不同,良渚文化则以玉器为代表。传统观点认为良渚文化的范围以环太湖为主,向北不超过长江。但此次就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。

  此次考古共出土了234具骨架,这些骨骼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称为“最重要的发现”,“以前良渚文化考古中,基本未发现可进行科学检测的骨骼。其实,骨骼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。”

  通过DNA检测,能判断同一片墓地里的死者是否有亲属关系,还可以检测这批人与之前的崧泽文化、后来的吴越文化,是否为同一种群;检测骨骼中碳13和氮15的比例,可推测先民食谱中的荤素比例;锶同位素检测则能推测原住民与“外来户”的比例,看看当时的人员流动情况;通过最尖端的碳14检测,还能将死者生活的时间精确到几十年的范围内;综合多具骨骼,也许可以进行人像复原,看看当时的人长什么样。王巍说:“这批骨骼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库,科学检测将使我们对于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有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。”

2016425123955770.jpg

  在一件黑陶罐上,先民们用利器划出了狩猎图:一根树枝上用绳索捆吊着一头还在挣扎的野猪,另一面则是一头正在飞奔的鹿。

  在四五千年前,先民们的食谱很丰富。负责动物考古的剑桥大学董宁宁博士告诉记者,目前发掘整理的动物骨骼有2700多块,其中麋鹿和梅花鹿等鹿科动物占了70%以上,鹿有舔盐习性,这为先民伏击猎取提供了机会, 出土的鹿角都有切割和打磨痕迹,先民们用它们生产劳动。猪骨占了15%左右,从骨骼上分析,是已经驯化的家猪。此外,遗址上还出土了少量的狗和牛的骨骼,不过牛很可能并没有用来耕种,一方面考古中尚未发现耘田器,另一方面在少量的牛骨中也没发现高强度的劳动而导致的关节病变。董宁宁说:“在中国南方,虽然当时驯化动物的技术和条件已经成熟,但驯化需要喂食和照料动物,且需要等动物长大才能食用,相比而言,狩猎的回报来得更快。”